“農村美不美,關鍵要看水?!焙诔羲w不僅威脅流域水環境安全,也持續影響著農村的人居環境。治理農村黑臭水體,已成為改善民生福祉、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一環。
近年來,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黑臭水體治理,將其納入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,系統治理、精準施策 。2024年4月,《安徽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三年行動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正式出臺,明確到2026年年底,全省農村黑臭水體將全面消除。
截至目前,全省累計完成4942個水體治理,治理面積約2391萬平方米。一片片濁水化為清波,“水清、岸綠、景美、人和”的美麗鄉村新畫卷,正在江淮大地漸次鋪展。
精準治污,一水一策煥新顏
金秋十月,走進懷遠縣蘭橋鎮大觀村,大觀塘水清見底,波光瀲滟,幾只水鳥掠過水面,泛起圈圈漣漪。
“以前塘水又黑又臭,夏天窗都不敢開?,F在水清了,塘邊還建了健身步道,每天散步特別舒心!”村民李大爺指著清澈的水面感慨道。
	 治理后的大觀塘
 治理后的大觀塘
這片水域面積約1126㎡的水塘,曾因生活污水、農業面源和底泥內源污染淪為黑臭水體,于2023年被納入省級黑臭水體治理清單。
塘面上,兩臺增氧曝氣設備不斷攪活水體,減少微生物腐敗發臭。水體中,苦草等沉水植物凈化底泥,睡蓮等浮葉植物攔截懸浮物,蘆葦等挺水植物阻隔面源污染。上游及下游的溝渠則承擔起過濾農田退水、阻控氮磷的任務。
	 正在治理的大觀塘
 正在治理的大觀塘
“我們不搞‘一刀切’,而是根據每條水體的特征和成因,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?!必撠熢擁椖康陌不帐∩鷳B環境產業集團項目經理楊彬輝介紹,他們秉持“生態治污、就地回用”理念,為大觀塘量身定制方案:生活污水采用“黑灰分離+小四格+資源化利用”模式;稻蝦退水則用于灌溉果樹和魚菜共生系統;清理的底泥經無害化處理,反哺農業作為育苗基質。這一套“截污—轉化—回用”的組合拳,形成了治理閉環。
	
“目前大觀塘的氨氮、總磷、COD、透明度等指標均已達標,黑臭現象徹底消除。”懷遠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王善飛說,該項目實現了環境治理與資源循環的統一,為全省治理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樣本。
大觀塘的蛻變是安徽靶向施策、精準治理農村黑臭水體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我省堅持全面排查,制定“一水一策”,通過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,排查出5692個農村黑臭水體,并逐一溯源調查,分析污染成因??紤]到農村黑臭水體具有分布廣、污染成因復雜等特點,我省采取分區分類等形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,推廣“三池一地”(三格式化糞池+人工濕地)資源化利用、“生活污水+農業面源”共治等模式。
例如,將城鎮近郊農村污水納入城鎮污水管網;在離城鎮較遠且居住集中的村莊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;在人口較少、居住分散的村莊,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,就近就地消納。
此外,為確保長治久清,我省將農村黑臭水體納入省生態環保督察和警示片關注重點,開展常態化排查整治和巡查管護。同時推廣“以用促治”做法,鼓勵村集體或村民合理利用農村閑置水體,讓農民成為水體的管護者。
變廢為寶,活水塘成“聚寶盆”
近日,走進五河縣大新鎮毛灘村,空氣清新,村路整潔。微風過處,水面波光粼粼。
“這片水塘叫屋后塘,治理前原是幾口不相通的小塘?!贝妩h總支書記李樹良介紹,過去因生活污水直排、四周雜草叢生,水體逐漸黑臭。
	 治理后的屋后塘
 治理后的屋后塘
2021年,毛灘村啟動整治,將零星水塘整合成寬闊水面,改造旱廁,鋪設污水管道,統一收集處理生活污水,讓“死水”變“活水”。
治理只是第一步,如何長效管護、防止反彈?當地探索出一條“以用促治”的新路——將治理后的水塘承包給村民,用于養魚、種植蓮藕等,既合理利用水體資源,又將污染物轉化為農業資源,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。
村民鄧傳松是承包戶之一。他每天都會到塘邊巡查水質、清理環境?!拔页邪?000平方米水塘,種藕、養魚,今年預計能收1000多斤魚,收入上萬元。”鄧傳松說,以前水塘黑臭,從沒想過還能養魚,如今塘里放養了花鰱、青混、黑混等品種。
在毛灘村像鄧傳松這樣的承包戶,通過漁藕綜合種養,年收入可達4萬到5萬元。收益驅動下,承包戶主動維護水體,有效解決了農村黑臭水體“無人管、管不長”的難題。
“這水塘是我的‘聚寶盆’,更是全村的‘幸福塘’,可不能讓它再變臟?!编噦魉尚Φ馈?/p>
近年來,我省結合農村水體特點,轉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思路,按照“誰治理、誰受益”原則,推行“以用促治、以用促管”,通過認領、承包等方式,引導社會資本和村民參與治理。各地因地制宜,利用農村閑置水體發展種植、養殖,宜農則農、宜漁則漁,既降低治理成本,又促進農民增收,實現環境治理與鄉村振興良性互動。
系統施治,美麗鄉村入畫來
秋日暮色中,望江縣太慈鎮桃嶺村錫包門口塘波光瀲滟,晚風拂過,岸邊的樹木輕輕搖曳。
	 治理后的望江縣太慈鎮桃嶺村錫包門口塘
 治理后的望江縣太慈鎮桃嶺村錫包門口塘
“以前塘里黑水冒泡、臭味熏人,大家都繞著走?,F在水清岸綠,傍晚來散步的人絡繹不絕!”桃嶺村村民詹石松望著塘水笑意滿溢。
曾經的錫包門口塘,雜草塞滿塘面,生活污水直排,水體發黑發臭,是村民的“心頭堵”。
轉機來自該村開展的清潔行動——清淤疏浚、截污納管、種植水生植物……一套治理“組合拳”讓塘水褪去“黑外衣”,重現清波。
以黑臭水體治理為契機,桃嶺村同步推進道路改造、衛生改廁、路燈增設等項目,全域提升人居環境。村里還打造小微景觀和“五小園”(小菜園、小果園、小竹園、小花園、小禽園),推動村莊綠化、亮化、美化。目前,該村已完成村莊風貌治理、庭院整治等5個“雙基提升”項目,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
近年來,我省堅持系統治理,將黑臭水體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,協同農業農村、住房城鄉建設、水利等部門,強化源頭管控。在推進改廁的同時,統籌糞污資源化利用;在清理池塘時,同步實施清淤疏浚和生態護坡,既消除黑臭,又美化環境。
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將貫徹省委、省政府部署,結合美麗鄉村建設,優化治理措施,健全長效管護機制,推動農村水體資源化利用,確保2026年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。